在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原文回顾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如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当一个人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如果违背了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去获取这些利益,那么这些利益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特别是那些通过帮助贫困者而获得他人认可的行为,如果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底线为代价,那这样的行为是否应该停止呢?
词语释义
- 所识:指认识的人。
- 穷乏者:生活贫困的人。
- 得我与:即“感激我的恩情”,这里强调的是通过施舍或帮助他人来赢得他人的感激之情。
- 万钟:指丰厚的俸禄或其他形式的巨大利益。
- 不辩礼义: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和正义。
- 加焉:增加什么好处。
翻译与理解
这段文字可以翻译为:“对于那些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的话,这些俸禄对我又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益处呢?是为了享受宫室的华丽、妻妾的侍奉,还是为了得到那些认识的贫困者的感激呢?过去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接受不合礼义的利益,现在却因为宫室的美丽而接受它;过去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接受不合礼义的利益,现在却因为妻妾的侍奉而接受它;过去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接受不合礼义的利益,现在却因为想要得到那些认识的贫困者的感激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是丧失了人的本性。”
深度解读
孟子在此段话中表达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关注。他认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遵循内心的良知行事。通过帮助贫困者来获取他人的好感或感激,并非不可取,但如果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违背道德原则的目的,则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孟子提醒人们要坚守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信念,在面对外界诱惑时保持清醒头脑,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
此外,“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还反映了儒家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儒家认为,个人应当承担起帮助弱势群体的责任,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因不当手段而损害自身品德。
总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内涵不仅限于对个体行为准则的要求,更体现了整个社会应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它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需秉持这样的理念,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