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是什么】“推敲”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创作经历。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精益求精,也成为了后人形容反复斟酌、仔细思考的代名词。
一、
“推敲”的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一诗时,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敲”字反复斟酌,最终决定用“敲”字。这一过程被当时的大诗人韩愈所赞赏,并提出了“推”与“敲”的讨论,从而形成了“推敲”这一成语。
“推敲”后来广泛用于形容在写作或思考过程中对词语、句子的反复推敲和斟酌,强调严谨细致的态度。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来源 | 唐代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对“推”与“敲”的选择 |
出处 | 《唐才子传》 |
故事背景 | 贾岛写诗时对“推”与“敲”的用字犹豫不决,后经韩愈建议选定“敲”字 |
成语含义 | 指对文字或内容的反复斟酌、仔细推敲 |
文化影响 | 成为形容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语言表达的成语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写作、思考等场景,强调细致分析和反复修改 |
三、结语
“推敲”不仅是古代文人对诗词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语言美和思想深度的重视。如今,“推敲”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提醒我们在学习、写作乃至生活中都要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