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入潼关不解平上一句】一、
“山入潼关不解平”出自清代诗人谭嗣同的《潼关》,全诗为:
>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句诗描绘了潼关地势险峻、山势雄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也隐含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山入潼关”指的是群山进入潼关之地,“不解平”则是说这些山势并不平坦,而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形成了一种壮阔而险要的地理格局。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该句的出处、作者、背景及含义,以下表格进行了详细整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原文 | 山入潼关不解平 |
出处 | 清代·谭嗣同《潼关》 |
作者 |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士 |
诗歌全文 |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诗句释义 | 群山进入潼关之地,山势不平,显得高耸险峻,展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阔。 |
背景分析 | 此诗写于谭嗣同游历潼关时,借景抒情,表达对山河壮丽的赞美,也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
诗意内涵 | 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 |
三、结语
“山入潼关不解平”虽只是一句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了解其出处、作者及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