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上一句】“不食嗟来之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用来形容一个人有骨气、有尊严,不愿意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人格尊严的重视。
一、原文背景
“不食嗟来之食”的完整出处是: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其人弗食,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遂掩面而逝。”
这段话讲述的是齐国发生饥荒时,有人在路边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个饿汉走来,黔敖用轻蔑的语气说:“嗟!来食!”结果饿汉拒绝接受,表示自己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二、上一句是什么?
根据原文,“不食嗟来之食”的上一句是:
> “嗟!来食!”
这是黔敖对饿汉的称呼和命令式的施舍语言。整句话的意思是:“喂,来吃吧!”但这种带有轻视意味的说话方式,让饿汉感到被羞辱,因此他选择拒绝。
三、总结对比表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原文 | 意义 |
不食嗟来之食 | 不接受带有侮辱性施舍的行为 | 《礼记·檀弓下》 |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表现个人尊严与骨气 |
嗟!来食! | 黔敖对饿者的轻蔑称呼 | 《礼记·檀弓下》 | “嗟!来食!” | 表示施舍带有侮辱性 |
四、延伸理解
“不食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强调了人在面对困境时,仍应保持自尊、自立,不因一时的困难而丧失人格。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外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式与态度,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五、结语
“不食嗟来之食”虽短,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上一句“嗟!来食!”看似简单,实则体现了施舍者的态度与受助者的选择之间的深刻对比。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人的价值观,也能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