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是清代著名诗人谭嗣同所作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与个人抱负的诗篇。这首诗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了潼关这一重要关隘的地理风貌,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渴望变革的决心。
原文如下: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成现代汉语为:
自古以来,高耸的云朵总是围绕着这座城池,
秋天的风将马蹄踏过的声音吹得四散。
奔腾的河流在广阔的原野上仍觉得被束缚,
进入潼关的群山显得更加起伏不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潼关特有的险峻地势,同时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变革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谭嗣同借景抒情,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融入其中,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