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这首诗里,地名按照长征的时间顺序和地理分布依次出现。首先提到的是“五岭”,这是南岭山脉的一部分,横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象征着长征初期翻越崇山峻岭的艰辛;接着是“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和云南交界处,体现了红军战士面对险阻时的乐观与无畏;随后是“金沙江”,这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红军巧渡金沙江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彰显出高超的战略智慧;紧接着是“大渡桥”,指的是泸定桥,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壮举成为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最后是“岷山”以及“三军”,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交界,翻越岷山标志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三军”则泛指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四方面军。
这些地名构成了长征的时空框架,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标记,更是红军精神的象征。每一段旅程都充满了挑战与牺牲,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信念与力量。从五岭到岷山,从金沙江到大渡河,每一处都镌刻着红军将士的伟大足迹,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朽的记忆。
《七律·长征》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画卷,将地名融入其中,既是对长征过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对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当我们吟诵这首诗时,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