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读书。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在文言文中有着较为具体的描述,同时也被后人广泛引用和传颂。
一、文言文原文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 逊曰:“蒙少不修书传,今观其议论,有识之士也。”
> 《晋书·王导传》:
> “导虽居大位,而性俭约,清静无为,每见宾客,未尝有倦容,或终日不食,亦不言饥。时人谓之‘手不释卷’。”
(注:部分版本中“手不释卷”并非直接出现在《三国志》中,而是后人根据人物行为总结出的成语。)
二、白话翻译
| 文言文 | 白话翻译 |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一个人分别三天之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 |
| 蒙少不修书传,今观其议论,有识之士也 | 吕蒙年轻时不注重学习,现在看他说话有见识,是个有才之人。 |
| 导虽居大位,而性俭约,清静无为,每见宾客,未尝有倦容,或终日不食,亦不言饥。时人谓之“手不释卷”。 | 王导虽然身居高位,但生活节俭,性格清静无为,每次接见客人从不表现出疲倦,有时整天不吃东西也不说饿。当时的人称他为“手不释卷”。 |
三、成语解释与引申意义
“手不释卷”字面意思是“手中的书从未放下”,比喻一个人非常爱读书、勤于学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了他们对自我修养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手不释卷”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保持求知欲和进取心。
四、总结
“手不释卷”作为一句经典的文言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风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榜样。通过了解其出处、翻译及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 内容 | 说明 |
| 成语来源 | 出自《三国志》《晋书》等古籍,后世总结而成 |
| 字面意思 | 手中书籍从不放下 |
| 引申意义 | 勤奋好学、专心致志 |
| 现代启示 | 鼓励持续学习、追求进步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或相关历史人物的故事,可继续深入研究。
以上就是【手不释卷文言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