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文言文习题答案】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这两篇经典文章,不仅语言简练,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智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两篇课文的内容和知识点,下面整理了一份相关的文言文习题答案,供参考。
一、词语解释
1. 肉食者鄙
—— 指那些居高位、吃肉的人目光短浅。
“鄙”:目光短浅。
2. 牺牲玉帛
——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如牛羊、玉器、丝帛等。
“牺牲”:指用于祭祀的牲畜;“帛”:丝织品。
3. 小大之狱
—— 指大大小小的案件。
“狱”:案件、诉讼。
4. 一鼓作气
——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盛。
“鼓”:击鼓;“作气”:鼓舞士气。
5. 彼竭我盈
—— 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盛。
“竭”:枯竭;“盈”:充盈。
6. 下视其辙
—— 看看他们车轮的痕迹。
“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7. 登轼而望之
—— 跳上车前的横木远望。
“轼”:车前的横木,古代乘车时扶手的地方。
8. 不如吾闻也
—— 不如我听到的那样。
“闻”:听到的消息或情况。
二、句子翻译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居高位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的谋划。
2.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小恩小惠没有普遍施予,百姓不会跟从。
3. 夫战,勇气也。
—— 战争,靠的是士气。
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耗尽了。
5.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敌人疲惫了,我军士气正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6. 君子曰:‘小人有无畏,不识义。’
—— 君子说:“小人无知无畏,不懂得道义。”
三、内容理解
《曹刿论战》
本文讲述了曹刿与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的对话,体现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见解。他强调“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基础,认为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赢得战争。同时,他也指出战争中要把握时机,讲究策略,不能盲目出击。
《子鱼论战》
这篇文章通过子鱼与宋襄公的对话,展现了子鱼对战争的理性分析。他认为战争应以胜利为目标,不应拘泥于礼节。他批评宋襄公过于讲求仁义,忽视了实际的军事策略,最终导致失败。
四、问题解答
1. 为什么曹刿认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因为如果只给予少数人好处,不能让全体百姓都支持国家,那么战争就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取得胜利。
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明了什么道理?
—— 这句话说明了士气的重要性,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最旺,之后逐渐衰退,因此作战要抓住最佳时机。
3. 子鱼对宋襄公的做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 子鱼反对宋襄公的做法,认为他过于讲求礼节,忽略了实战需要,结果导致失败。
4. 两篇文章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战争观?
—— 《曹刿论战》强调“取信于民”和“把握时机”,注重战略;《子鱼论战》则强调务实、灵活,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术。
五、拓展思考
1. 你认为在现代战争中,“取信于民”是否仍然重要?为什么?
2.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把握时机”的理念?
3. 如果你是当时的将领,你会如何应对类似的情况?
结语:
《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不仅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更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智慧结晶。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判断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深入思考,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