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曹植】在魏晋风骨的余韵中,曹植以其才情与悲怆,留下了一首令人动容的《七哀诗》。这首诗虽未如《洛神赋》那般广为人知,却同样承载着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
“七哀”之名,意为七种悲哀,或为身世之哀,或为国运之哀,或为离别之哀,亦或是思乡之哀。曹植以“七哀”为题,实则是借古抒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中,表达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执着。
诗曰: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 願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南箕倾酒,北斗斟酌。
> 良人不可见,梦中见之耳。
这首诗以明月高照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接着描写一位愁思的妇人,她因丈夫远行多年而独自守候,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怨。诗人借“宕子妻”的身份,表达了对爱情忠贞的渴望,也隐含了对现实无情的叹息。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句诗道出了世间最朴素的愿望——相伴一生,共度余生。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样的愿望往往成为奢望。曹植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了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个人色彩,更具有普遍意义。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不仅是曹植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文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在战乱频仍、仕途坎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寄托情怀,表达对和平、团圆的向往。
《七哀诗》虽短,却蕴含深意。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依然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曹植用他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后人得以在千年之后,依旧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哀愁与深情。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曹植的文学才华,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七哀之中,既有对命运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正是《七哀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