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该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掌握其表达形式。
-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实物图片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场景:“学校要为每个班级发放书包和文具盒,每班需要3个书包和5个文具盒,共有4个班。问一共需要多少件物品?”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法一:(3 + 5)×4 = 8×4 = 32
方法二:3×4 + 5×4 = 12 + 20 = 32
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引出课题:“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关系——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观察与发现
教师出示几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比较:
(1)(2 + 3)×4 = 2×4 + 3×4
(2)(5 + 7)×3 = 5×3 + 7×3
(3)(6 + 2)×5 = 6×5 + 2×5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后相加”。
2.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 c + b × c
3. 举例验证
让学生举出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并用两种方法计算,验证是否结果一致。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思路。
2. 变式训练
出示一些需要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如:
12×5 + 8×5 = (12 + 8) ×5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正向使用,也可以逆向应用。
3. 拓展提升
设计一道稍复杂的应用题,如:
“小明买了6支钢笔和4支圆珠笔,每支钢笔12元,每支圆珠笔8元,总共花了多少钱?”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应用方法。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课本第59页的练习题;
2. 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中的一道实际问题,并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
乘法分配律
(a + b)×c = a×c + b×c
或
a×c + b×c = (a + b) ×c
例子:
(3 + 5)×4 = 3×4 + 5×4
(6 + 2)×5 = 6×5 + 2×5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但在逆向应用时仍需加强练习。今后应多设计变式题型,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