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以“醉”与“乐”为主线,描绘了滁州山水的秀丽景色和作者在山水之间的闲适心境,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宋代古文运动有重要贡献。他的作品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期间(1045年)。当时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遭到排挤,被贬至滁州。在滁州期间,他寄情山水,与当地百姓交往密切,写下了这篇充满田园气息和人生感悟的文章。
三、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共四段,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1. 交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由来
- “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这一段通过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景,引出醉翁亭的位置,并点明“醉翁”的含义——并非真醉,而是沉醉于山水之美。
2. 描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景色
- 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这一段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晨昏变化和四季风光,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3. 第三段:写太守与宾客的宴饮之乐
- “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 作者通过描写游人的欢声笑语、山林中的鸟鸣、宴会的热闹场景,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4. 第四段:抒发作者的情怀与志向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最后一段点明主旨,说明作者真正的快乐在于与民同乐、安贫乐道的理想追求。
四、重点词语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 环滁 | 滁州周围 |
| 林霏 | 山林间的雾气 |
| 晦明变化 | 天气的变化 |
| 负者 | 背东西的人 |
| 颓然 | 酒醉的样子 |
| 太守之乐其乐 | 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
五、中心思想
《醉翁亭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与民同乐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观。
六、艺术特色
1.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文章用词简练,描写生动,富有画面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句,极具诗意。
2.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按时间顺序展开,从早晨到傍晚,从山林到宴饮,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七、拓展延伸
- 本文与《岳阳楼记》并称为“双璧”,都是古代散文中描写山水与抒发情怀的经典之作。
- 可结合其他欧阳修的作品如《伶官传序》《秋声赋》进行对比阅读,体会其不同的风格与思想。
八、常见考点
1. 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解释(如“也”、“之”、“而”等)
2. 文章主旨的理解
3. 写作手法的分析(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 重点句子的翻译与赏析
结语: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