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伦理、政治、教育、修身等多个方面。其中“十二章”是后人从《论语》中选取的十二段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常被用作学习和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以下为《论语》十二章的原文与译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的风范吗?”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自然产生了。孝顺和敬爱兄长,正是仁德的根本啊!”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呢?”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求信用,节省开支以爱护百姓,并在合适的时候役使民众。”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守信,广泛地爱护众人,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尊重贤德之人,不重外表;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即使有人说他没有学习,我也认为他已经学好了。”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会牢固。应以忠诚和信用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九、子曰:“吾与点也!”
译文: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注:此章出自《先进篇》,原意是孔子对曾点所描述的理想生活状态表示赞同。)
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毫无意义。”
十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十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恐惧。”
结语:
《论语》十二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涵盖了人生修养、处世之道、治国理念等多个层面。它们不仅是古代士人的必读经典,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导和精神启示。通过研读这些篇章,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诚信、谦逊等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