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习课件】一、课文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收录于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中。这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夏夜行走在黄沙岭路上的所见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他不仅是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将领。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但因主战派受压制,多次被贬。他的词作多表现壮志未酬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有一些描写田园生活、自然风光的优美作品。
三、词文原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词语解释
- 西江月:词牌名,即词的格式。
- 夜行黄沙道中:夜晚在黄沙岭的小路上行走。
- 别枝:离开枝头。
- 鸣蝉:蝉鸣叫。
- 稻花香:稻花的香气。
- 说丰年:仿佛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 蛙声一片: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
- 七八个星:天空中有几个星星。
- 天外:遥远的天空。
- 两三点雨:几点雨滴。
- 山前:山的前面。
- 旧时茅店:以前的茅草屋。
- 社林边:土地庙旁边的树林。
- 路转溪桥忽见:转弯后看到小桥和房屋。
五、内容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夏夜行路时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上片写夜色中的鸟鸣、蝉声、稻香与蛙声,展现出一个热闹而又和谐的乡村夜晚;下片则描写夜行途中遇到的星光、细雨和熟悉的村落,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熟悉与亲近。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景交融,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以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六、主题思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夏夜乡村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
七、写作手法分析
1. 视听结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从视觉到听觉,多层次地展现夜晚的生动画面。
2. 动静相生:既有“明月”、“清风”等静态景物,也有“惊鹊”、“鸣蝉”、“蛙声”等动态声音,使画面更加鲜活。
3.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八、拓展延伸
- 可对比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感受其风格变化。
-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体验古诗词的意境与美感。
- 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黄沙道”可能位于何处,增强文化认知。
九、课堂练习
1.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文。
2. 解释下列词语:
- 别枝
- 说丰年
- 路转溪桥忽见
3.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
4. 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描绘的画面。
十、总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美感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情厚意。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