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矛与盾》原文及翻译】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寓言故事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深刻的道理。其中,《矛与盾》便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经典寓言,虽篇幅不长,却寓意深刻,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原文如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白话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刺穿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寓意解析:
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言行,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说话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人。他一方面声称自己的盾无坚不摧,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矛无坚不破,结果在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时就露出了破绽。这说明了说话做事必须前后一致,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辩论、演讲,还是日常交流,如果观点不统一、逻辑不清晰,就容易被人抓住漏洞,失去说服力。因此,学会严谨思考、保持言行一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结语:
《矛与盾》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在言语和行为中的不足。读罢此文,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生活中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据,避免成为那个“无法应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