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生动。
3. 培养学生朗读、感悟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鸟的天堂”这一景象的美丽与神奇,体会作者的情感。
-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想象画面,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写的,它讲述的是他一次在广东顺德的旅行经历。你们知道“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吗?谁来猜一猜?
学生A:可能是有很多鸟的地方吧?
学生B:可能是一个特别适合鸟生活的地方?
教师:很好!其实,“鸟的天堂”指的是一个被人们称为“鸟的乐园”的地方。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个神奇的地方的。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初步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提问:
教师: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学生C:文章写的是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树,第二次看到的是鸟。
学生D:作者还描写了那棵树非常大,而且有很多鸟在飞来飞去。
教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第一段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一棵大榕树;第二段是第二天再次来到这里,看到了成千上万只鸟在飞翔。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仔细读一读第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棵大榕树的。请大家找出描写榕树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E:我找到了这句话:“那是一株大树,有数丈高,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觉得这句话说明这棵树非常大,而且枝干很多。
学生F:还有这句话:“它的根像一条条龙须,盘绕在地面上。”我觉得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把树根比作龙须,很形象。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再来看一段描写鸟的段落:“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接着又飞出几只,它们好像在唱歌,声音清脆悦耳。”
学生G:这段话让我感觉鸟儿们很活泼,也很热闹。
教师:是的,作者通过声音、动作等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地方。我们可以试着用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分组朗读相关段落,教师指导语气、节奏)
4.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鸟的天堂”的美丽,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会如此喜爱这个地方呢?
学生H:因为那里有那么多鸟,很热闹,很美。
学生I:可能是因为那里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鸟和树在一起,互相依存。
教师:非常有道理。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让“鸟的天堂”永远存在下去。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了解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多观察身边的美景,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见过的最美的自然景色。
2.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进行朗读并录音,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让他们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