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与课堂分析
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第三课《安塞腰鼓》是一篇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作者刘成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黄土高原上那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腰鼓表演,展现了陕北人民豪迈、坚韧的精神风貌。本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情感充沛,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意象等方式,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课文开头便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开篇,这一句感叹既是对腰鼓表演的赞美,也奠定了全文热烈奔放的情感基调。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力量感和节奏感。
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表演现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在讲解时可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魅力。
此外,课文还通过对腰鼓表演的描写,展现了陕北人民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发扬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教师可布置一些拓展性作业,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传统节日或民间艺术的短文,或者搜集有关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总之,《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课。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