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苏轼《初到黄州》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文学史上,苏轼以其豪放旷达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还常常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首苏轼的经典之作——《初到黄州》。

原文回顾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背景解读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开始了他人生中一段极为艰难却也充满诗意的岁月。黄州位于长江边,风景优美,但对刚刚经历政治打击的苏轼来说,这里既是新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寄托之地。

逐句解析

- 首联:“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苏轼自嘲自己一生忙碌于口舌之争,到了晚年,事业却显得荒诞不经。这里的“口忙”,既指为生计奔波,也暗含着仕途上的波折。“荒唐”二字,则透露出他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无奈与反思。

- 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面对黄州秀丽的自然风光,苏轼的心境逐渐平静下来。他通过观察周围的景物,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长江环绕城郭,让人觉得鱼儿鲜美;茂密的竹林与青山相连,仿佛能闻到竹笋的清香。这种由衷的赞叹体现了苏轼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一面。

- 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逐客”即被贬之人,“员外置”指的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官员安排。“水曹郎”则是古代掌管水利事务的小官职。这两句表明,即便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态度,认为即使做一名闲散的小官也未尝不可。

- 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最后一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处境的愧疚之情。他觉得自己无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却还要耗费朝廷的俸禄。然而,在这看似自责的话语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的心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黄州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自身心境变化的叙述,展现了苏轼面对困境时从容不迫、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无论身处何地,都应珍惜当下,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结

《初到黄州》是一首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苏轼被贬黄州初期的心路历程,更传递了一种超越苦难、拥抱生活的态度。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挫折时也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以上就是关于《初到黄州》的阅读练习及其详细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